日本腾素-健康信息服务

 


返回首页 返回信息列表

 

越来越多人得脂肪肝?医生提醒:喝饮料时4个坏习惯,你占了几个?

 

 

在营养科的候诊区,一位在物流园工作的大货车司机拿着B超结果单,纸面上“脂肪肝”三个字格外显眼。

详细介绍

他神情有些不解,语速缓慢地向接诊医生询问:自己不怎么喝酒,怎么会得这个病?平时饮料倒是喝得多,特别是长时间开车时用来提神,但真没想过跟肝脏有关系。

脂肪肝在过去常被看作饮酒过量的结果,而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比例越来越高。

体检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一些城市,20到40岁人群的检出率已经超过25%。

这背后的重要推手之一,就是长期高糖饮料的摄入习惯。

饮料并不是单一的“甜”问题,它会在无形中改变肝脏的代谢负荷,让脂肪合成速度超过分解速度。

更关键的是,人们在喝饮料时常伴随几个坏习惯,这些习惯叠加起来,对肝脏的影响比单纯的糖分摄入更严重。

细节介绍

一个常见的习惯是空腹大量饮用含糖饮料。

空腹状态下,胃排空速度快,饮料中的果糖和葡萄糖会在短时间内进入血液。

果糖的代谢路径几乎完全依赖肝脏,它会直接参与脂肪酸合成,绕过了血糖-胰岛素的常规调节环节。

这意味着,即便血糖没有明显升高,肝脏的脂肪合成也会被推高。

美国的代谢实验发现,连续两周每天空腹摄入50克果糖的人群,肝内脂肪含量平均增加了27%。

这还是在饮食总热量未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的变化,说明果糖在空腹时对肝脏的负担更集中。

细节介绍

另一个坏习惯是把饮料当作日常补水方式。

很多人习惯在工作、休闲甚至运动后用饮料替代水,忽略了饮料的能量和糖分会在不知不觉中累积。

不同于固体食物,液体热量的饱腹感弱,摄入后并不会显著减少下一餐的进食量。

这种“额外热量”会在长期中形成正能量平衡,促进脂肪在肝脏堆积。

研究表明,每天仅增加一瓶含糖饮料的习惯,体重年增长幅度平均增加0.5公斤,而脂肪肝的发病风险可增加13%。

还有一种情况是饮料与高脂高盐食物的组合摄入。

详细说明

比如碳酸饮料配炸鸡、奶茶配油炸小吃,这类搭配让脂肪合成信号更强。

高糖饮料会刺激胰岛素快速上升,高脂食物则提供了大量原料,两者在肝脏内的代谢会互相促进脂质生成。

这种模式下,肝脏不仅储存甘油三酯,还会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导致血脂异常与脂肪肝并行发展。

中国的一项队列调查发现,高糖饮料+高脂食物的组合,每周出现三次以上的人群,其重度脂肪肝发生率是低频组合人群的2.4倍。

还有不少人习惯在睡前饮用含糖或含奶精的饮料。

细节展示

睡眠期间,基础代谢降低,能量消耗显著减少,饮料带来的糖分和脂肪更容易被转化为肝内脂肪储存。

同时,夜间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处理效率变差,进一步增加脂肪合成倾向。

长时间重复这种模式,不仅让肝脏脂肪堆积,还会影响肝脏在夜间进行的解毒和修复功能。

日本的一项实验显示,晚间摄入高糖饮料的志愿者,肝脏解毒相关酶的活性在次日清晨下降了约15%。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认为只要喝“低糖”或“无糖”饮料就安全,这种判断并不完全正确。

细节描述

一些无糖饮料中含有人工甜味剂,它们不会直接提供热量,但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间接影响肝脏脂质代谢。

部分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饮用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群,其肝脏脂肪含量和胰岛素抵抗水平与含糖饮料组差别并不显著。

这说明,无糖饮料并不是完全没有代谢负担的替代品。

饮料习惯与脂肪肝的关系,还涉及到代谢节律的问题。

肝脏有自己的生物钟,负责在不同时间段处理营养物质。

详细描述

高糖饮料如果在一天中的不适当时间反复进入血液,会扰乱肝脏的代谢节律,让脂质代谢与糖代谢的高峰错位。

这种错位会让肝脏在需要分解脂肪的时间段仍然处于合成状态,加快脂肪堆积速度。

以轮班工作者为例,常在夜间喝含糖饮料的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比白班人群高出近40%。

还有一个被低估的因素是总液体热量的比例。

即便每日饮料糖分总量不高,如果它在全天能量摄入中的比例过大,也会改变肝脏对脂肪的处理优先级。

详细介绍

肝脏会优先代谢饮料中的糖分,推迟脂肪酸的氧化过程,这种延迟使得脂肪更容易储存在肝细胞中。

长期下来,即便总体热量不超标,肝脏的脂肪比例依旧会慢慢上升。

很多人把脂肪肝的预防重点放在运动上,但如果饮料习惯不改,运动的效果会被大幅抵消。

一项包含1200名志愿者的干预研究显示,单纯增加运动量的组别,肝内脂肪减少幅度在3个月后仅为2%;而在运动的同时限制高糖饮料摄入的组别,减少幅度可达到9%以上。

这说明,饮料习惯对脂肪肝的形成与逆转都起着关键作用。

细节描述

如果有人已经出现了轻度脂肪肝,仅仅改变饮料习惯,不增加运动或改变其他饮食,是否也能改善肝脏状况?根据现有研究,答案是肯定的,但改善幅度有限。

在一项持续6个月的实验中,将高糖饮料替换为白水或无添加茶饮的轻度脂肪肝患者,肝内脂肪平均减少了15%,部分人的肝功能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

但这种改善通常在早期效果明显,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变化较小。

这说明,改变饮料习惯是防治脂肪肝的重要一步,但如果肝脏已经出现长期结构性损伤,还需要配合整体生活方式的调整,才能获得更显著的恢复效果。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郭亮,汤其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8,30(11):1165-1172.

详细描述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