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腾素-健康信息服务

 


返回首页 返回信息列表

 

不是穷死的,而是富死的?这4种"富贵病"不治更长寿?告诉你实情

 

 

在健身房的休息区,一个穿着运动服、腕上戴着智能手表的中年男子放下矿泉水瓶,朝对面坐着的老朋友发问,说听人说有些“富贵病”不治反而活得久,自己有点迷糊,不知道是真是假。

详细描述

他一边说一边看着手表上的心率曲线,似乎在琢磨什么数字才算安全。

大众对“富贵病”的印象,多半是和金钱、生活条件改善绑定的,比如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

过去这些病名一旦出现,人们就急着用药控制,担心拖下去会出大问题。

但在部分情况下,这些指标的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立刻干预,否则反而可能引入多余的风险。

这里的核心不是否认治疗,而是看清治疗的时机与必要性。

高血压是最典型的例子。

细节描述

医学界长期强调血压控制在120/80 mmHg左右,但近些年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部分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人群,如果把血压压到过低,反而增加了脑供血不足、跌倒骨折、肾功能下降的风险。

英国一项涉及3.6万名老年患者的随访数据显示,收缩压低于130 mmHg的高龄组,全因死亡率比维持在140~150 mmHg的组高出约15%。

这意味着,并非所有高血压都要追求年轻人的标准,对部分老年人来说,适度的高血压反而是维持器官灌注的保护机制。

高血脂也存在类似现象。 血脂异常常被视作动脉粥样硬化的前奏,但并非所有高胆固醇都需要立即用药。

详细说明

有些研究发现,老年人总胆固醇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偏高,与更好的免疫功能和较低的感染风险相关。

日本一项纳入超过12万人的分析显示,70岁以上的群体中, 总胆固醇在5.2~6.2 mmol/L的人,寿命中位数反而比胆固醇较低的人长约1.5年。

这可能与胆固醇在合成细胞膜、激素、维生素D等方面的作用有关。

长期大剂量使用降脂药物,会降低胆固醇过多,进而影响这些生理过程。

高尿酸同样值得重新审视。 尿酸被贴上痛风的标签,但它也是人体重要的抗氧化物质。

研究发现,尿酸能清除自由基,减缓细胞老化。

图片细节

在一项美国的社区老年人调查中,尿酸水平适度偏高的人群(420~480 μmol/L),在随访8年中的认知功能衰退速度比正常尿酸水平组慢了约12%。

这并不意味着高尿酸没有风险,而是提示没有痛风发作或肾功能异常的情况下,贸然降尿酸,可能剥夺了它的保护性作用。

脂肪肝则是另一个容易被过度焦虑化的病名。

很多健康体检发现轻度脂肪肝的人,会被建议立即减脂、用药控制。

但数据表明,单纯性脂肪肝(没有炎症、纤维化)在不少人身上多年都不会进展到肝硬化或肝癌。

细节展示

美国梅奥诊所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轻度脂肪肝患者中,10年内发展为严重肝病的比例不到4%。

相比之下,过度节食减重带来的营养不良、肌肉量减少,对老年人健康的损害更直接。

对这类脂肪肝,更合理的做法是维持健康体重、规律活动,而不是急于药物干预。

这些现象背后,其实指向同一个事实——医学指标的异常,本身不等于疾病,更不等于立即需要强干预。

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风险分层,而不是“一刀切”式治疗。

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不同生活状态的人,对同一个指标的容忍度差别很大。

图片细节

盲目把指标压到所谓的“完美值”,有时会破坏身体的自我平衡。

这也涉及一个被忽视的变量——竞争性风险。

一个人如果年纪较大,本身存在多种慢性病,那么某个指标的轻度异常,未必是未来几年生命的主要威胁。

例如80岁的高血压患者,适度高一点的血压可能让他少一点脑供血不足的风险,而真正威胁生命的可能是感染、跌倒或营养不良。

如果在治疗上忽视了这些更大的风险,只盯着单一指标,很可能得不偿失。

还有一种情况常被误解,就是把药物控制效果当成唯一评价标准,而忽略了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大量循证研究指出,对于某些老年慢病患者,治疗目标应该以改善功能状态、减少症状为核心,而不是把数字降到健康人群的参考值。

比如在糖尿病管理中,70岁以上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可以放宽到7.5%甚至8%, 以避免低血糖风险,因为低血糖在老年人中与跌倒、认知障碍、心律失常等风险直接相关。

这并不是鼓励不治疗,而是强调“治疗的目的不是追求化验单上的完美,而是综合评估风险与收益”。

在这一点上,公众的健康观念需要和医生的临床思路更接近——同样一个指标异常,在不同的人身上,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处理策略。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几种这样的“富贵病”,他该怎么判断哪些需要立即干预,哪些可以暂时观察?

细节展示

从临床判断的角度看,这种情况要看两类信号:一类是动态变化,比如指标在短期内急剧升高或波动明显,这通常意味着潜在病变正在快速进展,必须介入;

另一类是伴随症状,比如高尿酸伴随频繁的关节疼痛、高血压伴随反复头痛或视物模糊,这些说明异常已经开始对器官造成直接影响。

缺少这些信号时,反而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监测来维持现状,让干预保持在最小化的水平,这种策略往往能让人既活得久,也活得舒服。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张雅兰.容易忽视的“富贵病”[J].肝博士,2020,(03):49.

详细展示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