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腾素-健康信息服务

 


返回首页 返回信息列表

 

老年人控糖别太狠!医生:空腹血糖太低,身体会扛不住

 

 

"我爸天天严格控糖,空腹血糖都降到3.5了,咋还总头晕没劲,最近还摔了一跤?"门诊上经常遇到子女带着老人来看病时,说出这样的困惑。很多人不知道,对老年人来说,血糖控得太严反而是种隐患,甚至可能比高血糖更危险。今天就来聊聊老年人控糖的正确打开方式,避免走进"越低越好"的误区。

一、老年人血糖不是越低越好,这个数值是警戒线

图片细节

健康人空腹血糖一般不低于3.9mmol/L,而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标准更宽松:医生通常建议空腹血糖不低于4.4-5.0mmol/L。一旦低于3.0mmol/L,就属于严重低血糖,可能引发意识障碍、晕厥甚至猝死。

为什么血糖低反而伤身?要知道葡萄糖是人体尤其是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当血糖过低时,大脑会最先"抗议":轻则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重则出现精神异常、抽搐,甚至诱发心梗、脑卒中。老年人身体调节能力差,对低血糖的耐受度更低,一旦出事后果更严重。

二、过度控糖的三大危害,很多老人正在经历

1. 增加跌倒风险,埋下骨折隐患

低血糖会让人头晕、乏力、双腿发软,走路都打晃。临床上经常遇到因低血糖摔跤的老人,轻则磕磕碰碰,重则造成髋部、腰椎骨折。而老年人骨折可不是小事,长期卧床可能引发肺炎、血栓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2. 损伤心血管,诱发致命事件

低血糖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促使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对本身就有冠心病、高血压的老人来说,这种刺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研究发现,过度控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升高。

3. 影响整体健康,加速身体衰退

有些老人为了降血糖,过度节食、减少主食摄入,结果导致蛋白质不足,肌肉量进一步流失。要知道,肌肉是老年人的"健康基石",肌肉少了不仅走路不稳,还会影响消化功能、免疫力,让人看起来越来越虚弱。还有些老人因低血糖出现疲劳、情绪低落,被误以为是"老了正常",其实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三、老年人控糖要牢记这三个原则

1. 控糖标准要个体化,别盲目跟风

年轻人可能追求空腹血糖4.4-6.1mmol/L,但老年人要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并发症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目标。比如80岁以上、身体虚弱的老人,空腹血糖控制在7.0-9.0mmol/L,甚至稍高一点,只要稳定不波动,可能比强行压到正常范围更安全。

2. 关注血糖稳定性,比数值更重要

比起单纯看空腹血糖,更要注意血糖的波动情况。有些老人早晨血糖看似正常,其实是夜间低血糖后的反弹(苏木杰现象)。这种忽高忽低的波动,对血管的损伤比持续高血糖更大。建议定期监测三餐前后、睡前血糖,必要时做动态血糖监测,全面了解血糖变化规律。

3. 别只盯着血糖,要兼顾整体健康

血糖不是孤立的指标,它和血压、血脂、肝肾功能、营养状况等都息息相关。比如为了降血糖而过度用药,可能损伤肾脏;为了节食而不吃主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老年人控糖要讲究"平衡",不能只看血糖数字,还要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体力、食欲等。如果控糖后出现乏力、体重下降、反应迟钝等情况,即使血糖数值"好看",也可能是控得太严了。

四、如何判断血糖是否控得太低?记住这些信号

- 头晕、乏力、出冷汗

- 心慌、手抖、饥饿感强烈

-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 走路不稳、容易摔跤

- 情绪低落、烦躁不安

- 夜间睡眠差,甚至噩梦惊醒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测血糖。如果血糖低于4.4mmol/L,就要考虑是否控得太严了,最好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五、老年人科学控糖的小技巧

- 饮食有讲究:不要过度节食,保证主食摄入量(每天至少150-200克),选择粗细粮搭配;多吃蔬菜,适量吃瘦肉、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避免高糖、高脂食物,但也不用完全拒绝主食。

- 运动要适度: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避免空腹运动,运动时间最好在饭后1小时左右;运动时随身带块糖,以防低血糖。

- 用药需谨慎:不要自己随便增减药量,尤其是胰岛素和磺脲类降糖药,容易引起低血糖;肝肾功能不好的老人,要选择对肝肾影响小的降糖药。

- 定期监测血糖:根据医生建议定期测血糖,尤其是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注意观察血糖变化和身体反应,做好记录,方便医生调整方案。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