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腾素-健康信息服务

 


返回首页 返回信息列表

 

早上起来总是“口干口苦”,光喝水没用,建议排查一下这5种病

 

 

很多人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先喝杯水润润嗓子,一旦不喝水就会觉得口干舌燥,甚至嘴巴还有点发苦。

一提到口干口苦,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上火”。但事实上,在医生看来,口干,特别是晨起后口干,不一定就是上火、喝水少或空气干燥导致的,还可能是某些疾病发出的信号。

晨起口干,可能是生理性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在温和气候条件下,成年男性每天的推荐饮水量为1700ml,成年女性为1500ml。

由于人体在睡着后会持续丢失水分,比如呼吸、出汗等,一旦室内空气再很干燥,再加上喝水比较少,那么人在醒来后就会感到十分口干口渴。

详细展示

当然,还有一些生理性因素也会导致晨起后口干。

①吃的太咸

人体中每潴留1克食盐,就需要111.1克水与之配成生理盐水储存在组织。如果你白天吃的过咸了,那么人体为了排出多余的盐分,就需要消耗更多水分,人在晨起后也会感到口干。

②张口呼吸

人在睡眠状态下,张口呼吸可能会导致口腔水分流失,进而增加晨起口干的概率。

③压力过大

现代人压力很大,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中,压力激素就会让肾上腺疲劳,并消耗更多的水分,导致口干出现。

④年龄增长

晨起口干口苦在老年人身上更容易出现,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机能也会跟着退化,唾液腺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唾液分泌量减少,人就容易出现口干。

⑤特殊时期

比如妊娠期和更年期的女性,会因为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唾液分泌水平受到影响,并出现口干的情况。

⑥药物副作用

服用一些药物,比如抗过敏药、降压药、止泻药和抗抑郁药等,都可能导致口干出现。不过这种一般只要随着药物的停用,相关症状也会得到缓解并消失。

详细介绍

以上原因都属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口干,一般不需要过于担心。可如果排除了以上原因,晨起后还是经常口干,就要考虑是不是疾病因素引起的。

晨起“口干”的人,建议排查一下5种病

①糖尿病

如果经常口干,还特别容易饿、尿也多,明明吃得不少,但体重却无缘无故减轻,甚至伴随着难以缓解的疲惫感,那一定要留意血糖水平,因为这很可能是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因为在血糖升高后,就会出现渗透性利尿,导致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大量水分会从肾脏中排出,并使得尿量明显增多。

尿量异常增多后,身体就会出现缺水,最终口干舌燥,总是忍不住想要喝水。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尿量增多,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②甲状腺疾病

口干其实也是甲亢的典型症状之一。甲亢之所以会导致口干,是因为当甲状腺素浓度升高时,可促进患者能量代谢增快,人体产热量增多,散热量加速,那么所需的水分便会随之增多,患者也就常常感觉到口干舌燥。

所以,如果经常口干舌燥,饮水量异常明显增加,同时还出现了心率增快、心慌手抖、手汗变多、发量变少、脖子异常变粗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去内分泌科做个甲状腺功能测定或超声检查等。

细节展示

③肾脏疾病

肾脏和人体的代谢息息相关,当人体被肾炎、肾结石或尿毒症等肾病盯上时,肾脏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无法正常调节体内的水和电解质平衡,并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废物堆积,最终使人体出现口干口苦等症状。

④扁桃体问题

如果长期口干口苦,还伴随着口臭等问题,特别是在晨起后问题更加严重,可能和扁桃体问题有关。

因为扁桃体和口腔很近,如果扁桃体发炎、化脓,那么随着疾病的发展便会影响到口腔,最终导致晨起后异常口干口苦。

⑤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会出现口干、眼干和唇干等症状。

情况严重时,患者甚至在说话和进食固体食物时都需要频繁喝水,有时在夜间甚至会因为口渴而醒来。

嘴里出现这3种异味,也要当心!

①口咸

现代医学认为,嘴巴咸可能和肾病有关。慢性肾炎等肾病,可能会导致唾液中的钠、钾、镁和钙等含量异常升高,患者嘴巴会出现异常的咸味。

②口酸

有些胃部疾病,例如胃食管反流、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导致胃酸反流到食管,患者嘴巴就会感觉到明显的酸味。

当然,很多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由于消化道容易有硫化物,所以也可能出现嘴巴又酸又臭的情况。

③口淡

所谓口淡,指的是味觉减退、尝不出来食物的味道,一般见于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初期或消退期。此外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偶尔也可能因为味觉神经障碍而出现口淡的问题。

口淡还可能和营养不良有关,比如当B族维生素、锌和蛋白质摄入不足时,都很容易使味蕾敏感度下降,使人尝不出味道来。

总而言之,偶尔晨起口干或者是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口感,不需要过于担心,一般只需要改变不良习惯或规避相关因素,口干问题即可得到缓解。可如果排除生理性因素,却还是经常晨起口干,甚至并发一些相关症状,一定要重视,建议及时就医诊疗。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