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已至,不想疾病缠身,提醒:最好不做3件事,防止身体出问题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端午节一到,气温开始快速爬升,节日饮食也开始变得油腻繁复,粽子、咸蛋、黄酒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热闹是热闹了,但节日一过,医院里反倒开始多了几类人:胃疼的、头晕的、突然血压飙升的,还有一些不明原因就觉得整个人虚得不行的。
这些身体的反应看起来像是突然的,其实早在几天前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一个现实:身体的问题不是来自大病,而是从那些小小的不以为意开始的。
有不少人觉得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吃几个怎么了?问题就出在这“几个”上面。
糯米不容易消化,是事实,尤其是在天气湿热的情况下,肠胃的蠕动本来就不积极,再往里塞糯米团,那就是强行给身体增加负担。
更别说那些高糖高油的内馅,甜的咸的都不好消化。
很多中老年人吃完以后开始出现腹胀、恶心、胃酸倒流的症状,有的人甚至诱发了胰腺炎。
这不是吓人,而是临床上早已记录的真实案例。
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就曾在端午节后一周内接诊了2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有17人明确表示在发病前大量进食高脂肪粽子。
而这些人里,有一半是本来身体没有严重基础病的。但问题真的是粽子吗?不是。是“习惯性过量”和“节日情绪绑架”。
很多人在节日气氛下一放松,就会放大自己的行为合理性:别人都吃,我不吃好像太扫兴。
还有人以为只要粽子热一下、多嚼几口就没问题了。
这种对食物处理方式的自信,反而掩盖了一个关键点——人的身体不是靠嘴巴的判断来决定是否负担过重,而是靠器官的实际承受力。
有个有意思的观察,一些平时吃得简单、清淡的人,在节假日突然暴饮暴食,更容易出问题。
这个现象说明身体对短期刺激的耐受性比想象中要低很多,不适应的不是食物,是生活节奏的突然变化。
很多人以为端午节期间只要饮食注意点就行了,其他没关系。
但其实,这个时间段内的湿气也极其关键。
南方多雨,北方也开始闷热,空气湿度大,人体的汗液排不出去,寒湿内困,很多人开始出现四肢乏力、头重如裹、晚上睡不好等症状。
这些表现很多时候被误认为是“天气热正常反应”,但这正是亚健康状态的起点。
湿气的来源也不只是空气。
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端午节后早上不吃早饭,身体虚空,脾胃功能下降,湿气就容易内生。
一些人为了“清肠”,喜欢空腹喝凉水、绿豆汤或者冰镇饮料,这反而让湿寒直接入脾。
长期这样,会逐渐形成一种极难调理的“隐形病态”:不是明显的疾病,却长期感觉整个人状态不好,看医生也查不出什么来,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不过,说到这,真正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其实不在吃,也不在天气,而是在“白天午睡”。
很多人节日里难得清闲,午饭后一放松就躺床上睡觉。
有人说午睡对身体好,这种说法并没错,但关键是方式和时间错了。
最糟糕的情况,是吃完饭立刻躺下,尤其是在湿热天气开着空调或电扇直吹的情况下。
这样做对消化系统的打击是双重的。
第一,胃肠正在大量工作,而人躺平后,胃的排空减缓,容易造成食物在胃中长时间滞留,引发胀气反酸。
第二,空调和电扇降低了皮肤表层的温度,但身体内部还处于高热状态,冷热交替形成一个“假平衡”,这个时候免疫系统开始被扰乱。
最明显的例子是,很多人午睡醒来后感到头晕、眼花、喉咙干,有些还会出现腰酸背痛,这其实都是身体在提示:午睡的方式出了问题。
午睡还跟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有关,那就是“循环系统的节律性被破坏”。
人在白天午饭后出现轻微的困倦,这是自然节律,但如果这个时候不是短暂地闭眼休息,而是直接进入深睡眠状态,就会让身体的节律产生混乱。
有医学研究表明,午睡时间超过45分钟,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日本一项针对2万多人的大样本研究发现,午睡时间超过1小时的人群,发生中风的概率是正常休息人群的2.3倍。
这里不是说不能睡,而是午睡变成“赖床”或“重睡”的那一刻,风险就悄悄埋下了。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点,是节日期间“信息摄入过载”。
很多人一边吃饭一边刷短视频,看各种节日美食推荐、地方习俗介绍,还有一些人会因为长时间不工作开始浏览大量八卦新闻或者焦虑性内容。
人的大脑并不具备处理过多碎片信息的能力,这种行为会让大脑持续处于“浅加工状态”。
结果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节日过后状态难以恢复。
更严重的是,有研究发现,这种状态如果反复出现,会对人的神经网络造成结构性损伤,
特别是前额叶皮质——主管决策与自控能力的区域,可能因为长时间高频率的信息碎片输入而出现反应迟缓。
这就是为什么节日之后很多人觉得“收不住心”,这不只是心理的问题,也有生理基础。
那问题来了,既然节日里风险这么多,那是不是意味着节日就该什么都不做,干坐着?当然不是。
身体的调节能力很强,但前提是要懂它的逻辑。
节日里不妨做些轻体力劳动,比如家务、小范围散步,甚至种点小植物。
这些活动能激活身体内部的循环系统,同时给大脑留出处理空间。
真正的养生,从来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对的事”。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黄艳,黄卫东.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255-4256.